“简单教育”诠释教师的伟大价值
——记永利yl23411no1教学科研先锋何池洋教授
|
何池洋,男,1968年10月出生,博士,教授,校“阳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
学习经历
2003.9-2006.6: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86.9-1990.6:北京大学化学系,本科生,获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1.9-至 今:永利yl23411no1,教授、“阳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2009.4-2011.2:美国University of Oklahoma,博士后研究员,从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基金项目研究;
2008.1-2009.1: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博士后,受比利时国家科学基金(FWO)的Visiting Postdoctoral Fellowship资助;
1997.8-2011.8:安庆师范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2007.9),硕士生导师,分析化学硕士点负责人,校学科带头人;
1990.7-1997.7:安庆市化工总厂,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
总有人在探讨一名教师的价值在哪里?也许答案就是这样的返璞归真——“教师的价值,就在于教育。”他们的生活是为传播思想而实践着的,是为授道解惑躬行示范着的。也许,你将会在永利yl23411no1永利yl23411no1“阳光学者”特聘教授何池洋的身上得到答案。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伟绩,可是在学生以及同事眼里是良师益友,也许,这源于他的“玩乐”;也许,源于他愿意带着大家一起“寻宝”历险;也许,源于他跨学科交流时的认真诚恳;也许,源于他正直心系环保事业的坚持负责。
寻宝精神“玩转”教、研
安心做科研,潜心勤育人。是每位老师的本责,然而将两者坚持数年并以此为乐的却在少数。对此,河池洋教授给出的答案是:“也许有人把科研看的太功利,都要讲求有所收获。我认为科研收获的并不一定是你预想的结果,而是你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能受益终身。科研有时候就像寻宝,总能发现许多令我感兴趣的东西。在科研中,无意的收获其实就是最大的收获。”
也许就是这种淡然并且略带自嘲的“寻宝”精神让何教授取得了显著地成绩,迄今为止他参与的科研项目涵盖了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领域,成为了科研方面的万能人才。已发表发表论文近百篇,被SCI收录二十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级项目十多次。
一系列科研成果的取得让何教授赢得了鲜花和掌声,但何教授依旧发扬着他的这种“玩乐”品质。当在科研、教学中遇到困难时,他最常说的两句话就是,“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此,何教授也有自己的注解:“科研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大多数都是史料未及的。自己不是全才,就得懂得如何去找方法解决。查文献、资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科研成果及经验,好好利用这些成果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科研的效率,还可以避免我们少走弯路,同时这也提高了这些成果的价值。如果没有相关的资料做参考,通常会选择和其他科研室的老师一起探讨,集思广益总会想出办法的。”
与同学们探讨问题在何教授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践行。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同学之间大受欢迎。“何教授在上课时会采用问答的方式,吊起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先进入知识的圈子里,然后何教授再和我们一起找寻答案,这种感觉很奇妙,可以让我们很快静下心来学习,感觉一节课过得特别快。还有当我们有问题的时候何教授会先让我们去上网、或去图书馆‘寻寻宝’,不懂的再去随时找他,这种方式让我们对知识的影响特别深,有几次去实找何教授解答问题,都碰到何教授在不同的科研室,与其他老师探讨问题。很多老师很年轻,何教授还是很认真的讨论,丝毫没有耐烦。那时我们觉得何教授真不简单。”永利yl23411no1大二学生刘秀感慨道。
“嫁接国外经验,开展特色教学”
作为一名海归学者,何池洋教授将国内外的教育方式的差异做了比较,并相应的根据自己的课程安排以及教研任务做了合理的统筹安排。
“在美国、比利访问时,发现他们的老师喜欢通过各种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与国内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大不一样。”
“研究成果取决于思维方式,‘填鸭式’教学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难以取得科研上的突破。近几年,国内的老师尝试开始做一些改变与结合,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改进与探索。所以,我也相应的在教学上做出调整,注重培养他们在这实践方面的能力。在本科生教学上主要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有问题要想到查资料,去图书馆。在研究生教学上注重他们合作共进,开拓眼界方面的提高。做科研时要想想成果对集体的贡献,鼓励原创性和高质量的研究。”
面对国内外教学差异的现状对比,何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西方的教育体制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很多弊端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还未改革成功之前我们不能气馁,要在个人擅长的领域中有所建树。不能马上改变现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在教育、科研、学习上的态度,用自己的改变,做出成绩,影响他人。”
“化工人应有的担当——环保意识”
纺织行业是我国外贸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它一直是一个高污染行业,大量使用的染料与化学药剂对环境的破坏很大。虽然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但一直未能提出有效、合理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困扰国内,乃至整个国际纺织业的问题。
怎样才可以既保证经济的发展,又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呢?这正是何教授从踏入纺织大学起一直思考的问题。
“印染污水的处理和清洁化、污染物的分析清理将是我下一阶段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有很多人不理解,说我是不务正业,放着自己的纳米材料不去搞,却来搞环保这样的苦差事。
从初中开始学习化学,到现在已经几十年了,化学药剂用了无数,自己深知这些试剂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有多大,仅凭这一点,我认为化工人应当承担更大的环境保护责任。印染对环境的破坏更大,我现在每天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把印染污水净化,我觉得解决纺织印染污染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了。”
谈到环保,何教授很激动,“环境保护欧美国家已经比我们早了一百多年,他们的环境保护也是从治理污水,特别是纺织污水开始的,这一点与我们很相似。我们应该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研究出属于自己的污水处理新方法。现在国内不少专家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这是好事情,我必须不甘落后。现在我也时常告诫我的学生们,以后做化学研究,首先要想想它对环境的影响有多大,可不可以想换一种环保的药品来代替这种高污染的试剂。”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何池洋教授一直用他言传身教的方式诠释着一个智者与行者如何去教书育人,如何去探索科研高峰,如何去创造条件造福社会。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自己品质的体现,正是这种对他人潜移默化的作用,才显得薪尽火传的价值更加宏厚博大。